这起小米SU7的车祸,三条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,难道真的是小米的“锅”?
这里面是不是还有啥我们不知道的内幕?
这几天,网上吵翻天了。
逝者家属在网上哭诉,说小米的车有问题,搞得好像这车就是个催命符似的。
说实话,出了这么大的事,家属的心情我们都能理解。
但话说回来,出车祸第一时间不找交警,不找保险公司,直接对着车企开炮,这操作是不是有点……不太寻常?
咱也不是说家属不对,但这么做,总让人觉得背后是不是有啥别的想法。
毕竟,现在汽车维权难,老百姓跟大企业打官司,那真是鸡蛋碰石头,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赢。
信息不对等,鉴定又麻烦,就算你觉得车有问题,想证明也难如登天。
说到这,我想起之前一个朋友买车的经历。
他买了一辆新能源车,开了没多久就发现电池有问题,续航里程严重缩水。
他找厂家理论,厂家各种推诿扯皮,最后没办法,他只能自认倒霉。
你说气人不气人?
所以啊,家属直接找小米,可能也是觉得走正常途径太难了,想通过舆论给小米施加压力。
但这么做,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
还是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?
说起这起事故,绕不开的就是“智驾”这玩意儿。
现在好多车都号称有自动驾驶功能,但说白了,这玩意儿就是个辅助工具,不能完全依赖。
雷军自己也说了,智驾只是辅助,开车还得自己多留神。
但问题是,有多少人真能把这话听进去?
现在有些厂家,为了卖车,把智驾吹得天花乱坠,好像有了这玩意儿就能高枕无忧似的。
结果呢?
有些人盲目信任智驾,该注意的路况不注意,该踩的刹车不踩,最后出了事,后悔都来不及。
这智驾啊,就像一把双刃剑,用好了能提高安全性,用不好那就是催命符。
而且,这智驾还涉及到伦理问题。
比如,当车辆面临不可避免的碰撞时,智驾系统该怎么选?
是保车里的人,还是保车外的人?
这问题,想想都让人头大。
之前雷军自己试驾小米SU7的时候,就出过一次小插曲。
当时,智驾系统突然误判,紧急刹车,差点酿成事故。
虽然小米官方说是软件调试阶段的偶发情况,但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:智驾技术还远不成熟,不能掉以轻心。
说到智驾,我就想起之前蔚来汽车也出过类似的事。
一个企业家开着蔚来ES8,用着自动驾驶功能,结果在高速上出了车祸,人当场就没了。
事后,家属也质疑蔚来对自动驾驶的宣传存在误导。
你说,这事儿怪谁?
再说说这次事故的驾驶员。
年纪轻轻,驾龄也不长,经验肯定不足。
大晚上开车,有没有疲劳驾驶也不好说。
而且,这小米SU7刚上市没多久,对这车的性能估计也不是很熟悉。
还有人扒出,小米汽车的工厂之前被安全部门检查过,发现了一些安全隐患。
虽然这跟SU7的质量没啥直接关系,但还是让人有点担心。
所以说,这起事故的责任,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。
智驾有没有问题?
驾驶员有没有操作失误?
车辆本身有没有缺陷?
这些都得调查清楚。
出了这么大的事,雷军出来回应,也算是给公众一个交代。
但话说回来,车企的老总是不是应该对每一起事故都亲自回应?
奔驰、宝马、奥迪,哪个没出过车祸?
人家老总也没天天出来道歉啊。
我觉得吧,雷军这次回应,可能也是迫于舆论压力。
毕竟,现在网络这么发达,稍微有点风吹草动,就能闹得满城风雨。
但从长远来看,车企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公关机制,而不是过度依赖个人形象。
说起危机公关,就不得不提当年通用汽车的“点火门”事件。
因为点火开关故障,导致124人死亡,通用汽车一开始还想捂盖子,结果被媒体曝光,引发了滔天巨浪。
最后,通用汽车不得不召回数百万辆汽车,赔偿了巨额资金。
这件事告诉我们,出了问题,最好的办法就是坦诚面对,积极解决,而不是想着掩盖真相。
说实话,现在汽车行业竞争太激烈了,各家车企都想抢占市场,恨不得把自己的车吹成神。
但我觉得,最重要的是保证安全,质量才是王道。
出了事故,最受伤的还是消费者。
他们花了钱,买了车,结果却面临着生命危险。
所以,消费者维权也很重要。
不过,消费者维权也面临着很多困难。
信息不对称,鉴定困难,跟大企业打官司,胜算渺茫。
所以,我觉得,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消费者保护机制,让消费者在维权时更有底气。
总之,这起小米SU7车祸事件,牵扯到方方面面,责任归属也需要仔细调查。
我们应该理性看待,避免被情绪左右。
车企要重视安全,驾驶员要谨慎驾驶,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,只有这样,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。
这事儿,真让人五味杂陈。